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论语不能分割来一句一句看,要综合一个整体。学而篇和为政篇的理论其实贯穿了整个论语,这两篇可以拿出来做一个中心思想。
《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
学习的态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这个“学”,不是我们今天上学的“学”,孔子的学要广泛得多。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包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今天学的只是“文”,而孔子认为“行有余力”的时候才“则以学文”。
而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习”,反复经常的“习”,“性相近,习相远”,通过经常反复的学习,改变我们不良的“习气”。
还有一个重点,要耐得住寂寞。所以,“人不知而不愠”,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
学而篇还有很多内涵,不一一道来。
而《为政》,则是把学习到的东西外用。孔子只讲“为政”,不谈*;孔子所提的“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能看成是教育。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过去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风化。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
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字面就很好理解,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情,百姓自然拥护。关键怎样才叫做好,那就是为政以德的重要含义,君子的德行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就需要探讨儒道不分家的问题了。我们知道,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而儒道分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奉神的人奉老子为祖师爷,而儒家奉孔子为祖师爷。其实,仔细研究他们的理论,只是从不同角度阐释一个“规律”,或者称为“道”、“中庸”。。。等等。
老子道德经中对“德”的阐释。。。。。回家吃饭了。。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