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巾”之前,哪一人觉察并策划针对张角的策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4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0:43

''黄巾''是东汉末年一场规模巨大,且影响深远的活动,其发生的东汉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也被很多人视为广义上的三国时期的起点。''黄巾''很大程度上撼动东汉朝廷的统治,而且也滋生了源源不断的黄巾余党。其实在''黄巾''爆发之前,在东汉朝廷中早就有人觉察到张角所带来的威胁,并且制定了针对张角的计划。然而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张角长期的准备工作

''黄巾''的规模是非常大的,爆发的时候波及到八州之地,一说七州二十八郡。''黄巾''的筹备工作也是很漫长的。《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至少超过十年。张角派出八个弟子到四方传教,包括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加入太平道的人数多达几十万。这是一个很大的布局,需要花费很多人力,当然也谈不上保密。

在张角发展的时期,也是在汉灵帝时期。汉灵帝时期虽然也是*黑暗,边患不断,东汉的统治出现颓势,但至少还保持着对地方的控制,不像汉献帝时期彻底崩塌。张角发展的过程也在东汉朝廷的监视之下。

其实在''黄巾''爆发之前,东汉早就出现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在熹平年间(即公元172年到178年),就发生过两次带有宗教色彩的。《典略》中记载在关中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地区有骆曜的,使用的工具是''缅匿法'',从名字上看似乎是隐匿之法。这种技法在各种史料中比较常见,但不知道什么原理。

而在熹平元年到熹平三年(即公元172年到174年),又有许生、许昭等人在会稽。虽然手段不详,但是被称呼为''会稽妖贼'',也可以证明有宗教色彩。孙坚就参与了平定许生的战争。

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来,在当时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并不罕见,只不过规模没有''黄巾''这么巨大,仅局限于关中或者江东某个地区。张角长期进行传道的活动,无疑也会引起东汉朝廷的重视。从《后汉书·杨震传》附列的《杨赐传》以及《后汉书·刘陶传》的记载来看,张角等人也一度遭到东汉官府的打击,被抓捕入狱,但是遭遇赦令被释放。汉灵帝时期大赦天下十分频繁,也给张角等人的筹划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针对张角的计划

张角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太过庞大,其带来的威胁也比较明显,因此东汉朝廷中早有人策划削弱张角的计划。

杨赐削弱张角徒众的计划

首先是东汉的司徒杨赐。杨赐做司徒的时间有两次,一是在熹平五年(即公元176年)十一月到熹平六年(即公元177年)十二月,一是光和二年(即公元179年)十二月到光和四年(即公元181年)闰九月。张角筹备工作的时间至少从熹平三年到中平元年(即公元174年到184年),从时间上来看都不冲突。


杨赐担任司徒的时候,看出张角的威胁,与掾属刘陶商量对策。张角的部众来源于各个州郡,''天下繦负归之。''杨赐认为如果采取过于激烈的手段,比如命令地方*捕捉张角徒众,可能会引起强烈的反扑,点燃这个巨大的火药桶。

所以杨赐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令州刺史、郡守等地方监临官查验、筛选出流民送归本州郡,虚弱张角的力量,然后再诛杀首领人物。这种策略在东汉针对军的时候也比较常见。比如幽州牧刘虞在处理''张举、张纯''的时候,就赦免一同叛乱的乌桓人,继而消灭军首领——张举、张纯。

刘陶、乐松、袁贡连名上疏

杨赐的计划得到刘陶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杨赐把这份计划书交到汉灵帝手中。然而计划还没有实行,杨赐就免官。如果是第一次做司徒是因为辟请党人,第二次是身体缘故。总之这个计划没有得以实行,一直留在禁中,就拖到了光和五年(即公元183年),也就是''黄巾''的前一年。

这个时候杨赐的官职是太常或者太尉,而刘陶则进入御史台,被拜为侍御史。刘陶有文学和酷吏之名,汉灵帝多次引见他。刘陶再一次向汉灵帝反映张角的情况,与奉车都尉乐松(鸿都门学出身,算是汉灵帝的宠臣)以及议郎袁贡连名上疏,强调张角的力量和野心,''今张角支党不可胜计''、''云角等窃入京师,觇视朝政'',但是地方长官为了*,既不敢向上反映,也不敢放开手脚处理。

刘陶的建议是招安张角等人,给他们土地安居乐业,来消弭他们作乱的风险。刘陶将张角的威胁已经表现得非常清楚,何况之前也有骆曜、许生的前车之鉴,就在汉灵帝时期发生。但是面对暗潮涌动的张角徒众,汉灵帝却没有应有的重视。他无视了刘陶的建议,反而诏令刘陶梳理《春秋条例》,忽视燃眉之急,把精力放在文化事业上。结局就是在第二年就爆发''黄巾'',把千疮百孔的东汉王朝冲击得更加摇摇欲坠。

杨赐、刘陶的结局

''黄巾''爆发之后,张角的威胁已经变成了现实,汉灵帝才感受到杨赐、刘陶的先见之明。然而这两个人物却有一善一恶两个不同的结局。

首先来说杨赐。在''黄巾''爆发后,汉灵帝看到杨赐针对张角的上书,以及侍讲用的教材,封杨赐为临晋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杨赐以刘宽、张济一同侍讲为由,请求将食邑分给刘宽、张济,得到汉灵帝的同意。不久后汉灵帝任命杨赐为廷尉,杨赐不愿意负责刑杀而拒绝;在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九月担任司空,并于同月去世,算是得到善终。

刘陶则不然。刘陶在''黄巾''之后也得到了汉灵帝的嘉奖,被封为中陵乡侯,迁为尚书令。刘陶因为不愿意与所举者(即将成为尚书)同列,请求成为闲散*,从而转为侍中,但又因为直言进谏被权臣排挤,出为京兆尹。在汉灵帝时期有卖官的*,*任职也需要花钱。刘陶不愿意花钱也没有钱,留为谏议大夫。刘陶又一次向汉灵帝上书,言语之间涉及宦官,最后被宦官构陷收押入狱,在狱中闭气自杀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