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5:4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1 08:09
《雨打芭蕉》中国广东音乐代表性乐曲,描绘了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乐谱最早见于1921年。乐曲整体旋律流畅明快,穿插了犹似雨滴的顿挫、短促的断奏,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
芭蕉是南方的植物,在中国文学与美学意趣中虽然无法和梅兰竹菊四君子媲美,但是以其“高舒垂阴、异秀延瞩”的形态成为中国园林景观中美的代表,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扩展资料
乐曲材料源于“八板”的变体。通过放慢加花等手法变奏,并用节奏的顿挫,连断对比和对旋律乐句的短碎处理,使之形象生动,音乐优美动人。
乐曲一开始,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接着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音乐时现短促的断奏声,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作响,摇曳生姿,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雨打芭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1 08:10
中国汉族民间器乐曲。乐谱最早载于1921年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后由潘永璋改编,成为广东音乐代表性曲目。曲首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人们的喜悦之情,然后接以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短促的断奏,犹似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最后为气氛热烈的快板段落。最初由吕文成等3人演奏灌制第一张唱片,风格朴实清新。由大中华粤乐队演奏的第二张唱片曾加入西洋乐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南区代表团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在曲中加入了笛子和碰铃等乐器,音乐表演热情而富有生气。其后不同时期改编者们曾从结构、配器和多声效果等方面对此曲进行探索加工,而使乐曲在艺术形式上日益成熟而臻于完美。50年代初,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广东代表队演奏了《雨打芭蕉》,由于增加了笛子和碰铃,更显得充满热情,富有生气。后来又经过多次改编,配上了多声部,采用了一些新的作曲技法,音调更加精彩,别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