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4: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4 20:01
这是一个值得广泛研究、深刻思考的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大国,现在要借助科技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匹配“民以食为天”的物质生活需求,升级传统农业到数字农业,这里面要跨过的门槛不止一重。1.对农业专用土地进行科学长期规划。保障专用土地使用权限至少50年不动,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农业就业稳定,作为国家和民间资本投入的原始生产资料、传统务农人员和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等劳动力,才具备在新农业领域长期探索的生态环境和酝酿农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能量基础。2.告别“农民”意识形态。制定符合农业生产的就业用人规则,保障务农人员社会待遇,建立农产品普遍认可、公开透明的定价规则。3.农业技术现代化,管理数字化、程序标准化,在以需求为主导的前提下实现遍地打造工业精度的农产品生产管控车间、物流园。4.智能化家庭营养健康监控系统、数字机器人管家,智能物流,自匹配授权。传统农业在区域互补的基础上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粮农经济,地里种什么人们吃什么。现代农业要实现数字化,真正的市场化,就必须借助科技手段建立动态匹配供需的关系,掌握农产品需求,精细到每日每家每户的身体营养搭配的个性化推送上来。……高屋建瓴,筑基为先。现在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小农业利润薄,社会地位低等印象深入农民心中,我国各地基础务农者后继乏力,务农人员的数量、质量衰退显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口基数缓慢增长,人民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降反增。供需形成的巨大反差正在以食物成本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反馈给这个社会中每一个需要张口吃饭的中、低收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