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21:30
逆周期调节机制化
近来人们常常讨论的宏观审慎*框架,核心是逆周期调节。笔者认为,逆周期调节中针对金融机构的一些工具,如逆周期资本缓冲、预期损失准备金等可以大致理解为:金融机构为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在时间轴上建立的“损有余,补不足”机制。也就是在经济高涨期留存储备以冲销经济衰退期的损失,进而为熨平经济周期作出有效的正向反馈。这样的制度安排是为了让金融机构“为自己负责”。
其实,我们在行业层面已经有类似的机制。比如,央行汇集存款准备金,以备救助出现风险的商业银行;又如,有些国家对存贷机构实行的存款保险机制,对存款人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等。这些都是让金融行业“为自己负责”的制度安排。人们希望这些金融安全网能够将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运转维持在一个安全平稳的框架内,一旦出现风险即有备用的缓冲机制发挥作用,减少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与程度,降低对经济的冲击。
为什么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宏观审慎*框架呢?笔者想到了古人一个“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的故事:古时候,一户人家的烟囱砌弯了,有人指出这个弯道可能会积聚热量,不要把柴火堆在旁边,否则会引起火灾。这家人不听,未几,这家果然起了大火,所幸邻居扑救及时而脱险。庆功时,因英勇扑火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邻居们都是上客,坐上位,但此前冷静给出防火建议的人却根本不在被感谢者之列。理性的思考者总是不如感性的实干者得到认可。
这则故事可以用来形象地类比*银行在宏观*决策过程中的尴尬地位:经济低迷时,央行维持宽松的货币*,加大货币投放并维持较低的基准利率,以扩大需求、提振经济。待经济回暖并出现高涨苗头时,央行出于稳定币值的天然职责,意图前瞻性地收紧货币,则必然会受到金融体系、实体经济部门和地方*的倒*博弈。这种倒*博弈突出表现为“大干快上”,地方*上项目,金融机构上规模。于是乎,“一放就乱”的景象又一次上演。直至经济出现过热、通货膨胀逐渐抬头时,公众又会质疑央行反应过慢,不应长期执行宽松*,放纵货币供应泛滥或滥用低息*。
而当是之时,央行采取市场化的货币**手段一则时滞较长,远水难救近火;二则*对象缺乏风险约束,对利率等价格信号本来就不敏感,*效果难以立竿见影。权衡之下,又只得依赖行政的、总量规模的*手段,“一管就死”的硬着陆风险也相应提高。
作者:余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参考资料:《中国金融》2011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