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5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5:06
人体各个部位、每日早晚及男女之间的体温均存在着差异。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的范围,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正常人口腔温度(又称口温)为36.3℃~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3℃~0.6℃,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3℃~0.5℃。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1℃。另外,女子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左右。女子体温在经期亦有些许变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5:06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的口腔温度为36.7~37.70C(平均为37.20C),腋窝温度为36.0~37.40C (平均为36.80C),直肠温度为36.9~37.90C (平均为37.50C)。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但测量不方便,因此大多采用腋下和口腔测量。
正常情况下,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稍高于成年人;成年人的体温稍高于老年人;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0C。同一个人的体温,一般清晨2~ 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体温的昼夜差别不超过1 (如图)。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而恒定的体温则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所必须的。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可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低温麻醉 医学实验表明,在常温下阻断脑部血流超过5min,会使大脑细胞遭受不可恢复的损害。但当体温下降(不低于28℃)时,由于机体的代谢率变慢,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强,就可以在不损害大脑细胞的前提下延长阻断脑部血流的时间(可达10~15 min)。根据这一原理,临床上可以采用药物和人工降温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低温麻醉。这样,医生既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一些复杂的心脏手术,又可以避免因血流被阻断而对脑和心脏等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害。
体温的调节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而这种动态平衡,是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 有人说“春捂秋冻”有益健康;也有人讲“知冷知热”不会生病。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呢?参* 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保留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的动物,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如果破坏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了。这说明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而在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则分布着能够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可以分为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和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如图)。与此同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骨骼肌也产生不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在上述过程中,交感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使散热量增加(如图)。人体就是这样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但是,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如果在寒冷环境中停留过久,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就会引起体温降低,使机体生命活动发生障碍。人如果在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会因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而导致体温升高。无论上述哪一种情况,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体温的恒定。
临床观察表明,体温低于280C时,人会丧失意识;低于220C时,可能导致死亡;而当体温高于410C时,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出现胡说话、神志不清等症状;当体温高于430C时,就有生命危险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5:07
36.5-37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5:07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