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首先要选择的是握法,一般来说分为直拍和横拍两种。
乒乓球产生时欧洲人仿效网球拍的握法,基本上采用横拍,后来乒乓球运动发展到亚洲、产生了直握球拍。 据说横拍直拍的不同是由欧亚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决定的,欧洲人餐具多为刀叉,习惯横握;亚洲人使筷子的较多,习惯直握。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球拍的选择和打法、身体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欧洲选手人高马大,步阔营长,身体移动范围大,中选台优势明显,选择横拍可以大刀阔斧地进攻,发挥力量型的长处。而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选手一般个子不高,护台面积小,中远台移动不如欧洲选手范围大。但亚洲人反应快,头脑灵活,尤其是台内处理小球快捷多变,选择直拍能有效地发挥其变化多、腕部动作灵活等长处。当然,这只是就欧亚人种的基础特点而言,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近年来,欧洲选手中也出现了卡列尼茨这样的直拍好手, 而中国人当中也产生了第一个横拍世界冠军------孔令辉。
怎样选择乒乓球拍
确定握法后,就要选择使用何种胶皮的海绵拍,这和自身要形成的打法密切相关:
(一)正胶海绵拍。正胶就是胶皮颗粒向上、高度与直径相等的胶皮。这是中国 选手最传统的球拍。过去庄则栋、李富荣、江嘉良、谢赛克等一批批世界冠军都采 用正胶海拙扫,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刘国梁也是用正胶海绵拍击退了各路好 手。它的特点是弹性好,击球稳且速度快,适合近台快攻型的球员使用。正胶海绵 拍不容易吃各种旋转,正是由于粘性小也不容易制造强烈的旋转,所以正胶球拍虽 然拉不出强有力的弧圈球,但是在处理台内旋转球和正手抽杀方面却可以大占便宜。 刘国梁对罗茨科普夫一战最能说明问题。相持球上刘国梁明显处于劣势,但刘国梁 在台内摆短时总能先对手一步抢攻,赢得主动,而且由于正胶球速非常快,一般一 板就可打死而避免形成相持。如果你觉得自己手腕动作灵活,而大臂和腰腹力量不 够,那最好选择以速度制胜的正胶球拍。
(二)生胶海绵拍。生胶就是颗粒向上、直径大于高度的胶皮。其特点是击球有下沉,搓球旋转弱,适合近台选手使用。我们熟悉的王涛,他的反手用的就是生胶, 由于生胶有减转的作用,因此特别容易控制球。尤其是反手拨打台内短球时更是得心 应手,所以像陈静、耿丽娟等都采用反手生胶的打法,以便摆短时求得主动,同时又 能节省体力。王涛的反手弹打如今已成世界一绝,而南朝鲜以玄静和、朴境爱代表的 一批女选手采用直拍生胶的打法更是独树一帜,快速和抢先上手威胁较大。
(三)反胶海绵拍,反胶就是粘贴时向下、粘性较大的光面向上的一种胶皮,这 是现在最常见的球拍,几乎100的欧洲选手均采用此种胶皮,亚洲选手也有近80%使用。 反胶打球的旋转力特强,所以打法以旋转为主的球员(如弧圈球、削球)必谙此道。 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塞弗、马*等弧圈结合快攻打法、盖亭、王涛、孔令辉等快 攻结合弧圈打法的选手们是清一色的反胶。当然,反胶容易制造旋转,也容易吃转儿,掌握有一定难度。
(四)防守型海绵拍。防守型技术一般以削球为主,也属于旋转型打法,故而横拍削球手正于多以反胶为主,反手则花祥繁多。像丁松,他反手用正胶,削出的球介乎转与不转之间,而且随来球旋转强弱产生变化,令对手判断经常失误。而陈新华反手则采用长胶,这是一种颗粒向上、直径小于高度的胶皮,旋转变化相当大,对方拉过来的球越转,削回去的越转,而且击球下沉,对方不容易借力发力。进攻型球员也经常采用防守型海绵拍以弥补其反手的不足,像蔡振华,他反手使用防守型海绵拍,类似反胶而且无粘性,击球力量减弱,下沉飘忽,令对手难以按常规判断,对弧圈阅球尤为奏效,故而被称为"防弧圈型胶皮"。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以你最崇拜的运动员的球拍做为自己初学的样板,并且随 著球技的长进,结合自身特点相应变化。这是选择球拍的常用方法。
(这是我买乒乓球拍的经验)
热心网友
所谓“高档次乒乓球底板”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概念:一是不同底板的性能细分,以适应各种类型技、战术打法的不责骂需要;二是相同类型底板在重量、厚度、弹性与控球感等方面的性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可以说高度的性能工巧匠针对性与高度的性能稳定性是高档次底板的基本要求。
如何界定乒乓球底板性能在国际上一直没有统一模式。欧洲生产的底板有的采取“速度与控制”系数来反映其性能,标明的“速度”系数较高说明该底板的弹性较大,相应的“控制”系数就会较低;反之标明的“控制”系数较高说明底板的弹性较小,当然“速度”系数也会相对较低。日本生产的底板有的则采用“球感”与“速度”坐标来反映其性能。有些底板的从标虽然属于“软”球感范畴,但是同样可能是弹性较高的快速底板,相反有的坐标虽然属于“硬”球感,但是其速度却不一定更高。其实作为击球工具的球板,自己本身不会产生“速度”“旋转”和“控制”,所谓“速度指标”,是指击球用力通过球板作用于来,使之转化为回球飞进带度的效率指标;所谓“旋转指标”,是指击球用力通过球板作用于来,使之转化为回球自转速度的效率指标;所谓“控制指标”,是指击球用力与方法相同时球脱离板所需时间的长短。因此,高性能的球板可以使击球人的击球效率更高,感觉更敏锐。
人们对底板的“感赏”是指击球时,神经中枢对球板触球瞬间反射回来的肌肉用力差别感觉,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底板是否“打得透”、是否“吃球”、是否“有弹性”和是否“有底劲”等等。高性能的底板都应具备上述良好“感觉”。
所谓“打得透”是指球板触球瞬间力量的传递与反射回来的肌肉用力差别感是否“敏锐”,一般来说,底板的层数和材质搭配对这种“敏锐性”有直接影响,所以通常流行的纯木制底板多数都在七层以下,而且高档次的底板特别讲究材质的选择与匹配。
所谓“吃球”实际是由于底板在击球撞击下产生的微不上“变形”造成的,不同的“变形深度与范围”会给人不同的“触球面积差别感”,触球面积感较小就会感到底板“较硬”,反之则“较软”,因此太硬的底板就会有“不吃球”的感觉。
所谓“弹性”是指“变形恢复的速度”,可分为坚挺弹性和柔和弹性。坚挺弹性大是指底板击球变形感较小,恢复速度“较快”-----球脱板的感觉快;柔和弹性大是指底板变形感较大,恢复速度“较快”----球板鞭打感觉明显,反之则弹性小。
“底劲”是反映击球的力量通过球板作用于“球”转化为飞行速度或旋转速度的过稳中程中的效率程度,“底劲好”的底板,击球力量在传递过程中损耗小,感觉用力“集中”----转化效率高,否则会感觉“空”“散”,这些原因与底板的材质和工艺设计又有直接关系。
高性能底板的设计依据主要是根据不同技、战术特点和不同打法的分类需要:
运用弧圈球攻击技、战术的选手需要更多地摩察击球,适合使用“软球感与高弹性”的底板;
运用近台球快攻技、战术的选手需要更多的撞击球,适合使用“硬球感与高弹性”的底板;
运用削球旋转变化技、战术的选手需要更多的控球时间,适合使用“软球感与较低弹性”的底板;
运用攻、削结合技、战术的选手需要较强的攻击力度,因此适合使用的底板应该有“软球感和适当的弹性”。
为选择适合自己主要技、战术特等点的底板,有时还应考虑个人的特殊需要,例如:有的弧圈球运动员为了提出来高弧圈球的速度,也会选择“较硬球感”的底板,这样一来就可以较容易地拉出弧线更加低平的快速弧圈球;有的近台球快攻选手为了更好地回击带有强烈上旋的攻球,他们也会选择“较软球感”的底板,这样就可以较容易提高在回击中的控球感;有的攻、削结合运动员经常运用“突击”“扣杀”等技术,他也会选择“较硬球感”的底板来满足自己的特殊需要。应该说目前乒乓球底板性能有向“软球感与高速度感”方向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弧圈球技术的运用已经相当的普遍,另一方面即使是传统的正胶近台球快攻技术在面对弧圈球这一现实,也必须有新的发展,在回击“劈长加转下旋球”时要会拉前冲上旋球,在攻打弧圈来球时必须在击球瞬间克服来球的强上旋,制造自己的上旋才能保证自己的击球弧线,因此使用又“硬”又“快”的底板来应对必然会十分因难。
参考资料:fish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