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02: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分钟前
一、灾难事故后的心理反应:
为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
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
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
二、如何帮助受灾人群进行心理疏导:
应尽量陪伴,并让其充分宣泄。
经历重大事故,在第一时间,任何人都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比较常见的有恐惧、焦虑、愤怒、悲伤等等。这其实是面对超乎寻常的事件后,平时的应对机制无法起作用,机体产生的一种混乱状态。无论什么情绪,背后都是强烈的不安全感,如果有人在他旁边,让他能够充分将这些情绪表现出来,当事人的不安全感能得到最大的缓解。我们往往习惯去劝导当事人“不要想了”、“没什么好难过的”。但其实如果情绪在第一时间得不到充分的宣泄,那它们压抑后可能会转化为其它症状,包括躯体的和心理的,届时处理起来会更为棘手。
给其提供适当的感官刺激,减少灾难场景的重现。
经历重大事故,当事人脑中那一刻灾难的场景会不断重现,专业术语称为“闪回”,大脑通过这种不断重复,让机体处于“预警”阶段,这从进化角度看有其积极意义,再发生类似事件,当事人就有了准备。但同时这也给当事人带来极度的痛苦,毕竟这相当于在不断体验,不断创伤。所以当情绪宣泄过后,我们应该帮助当事人接收一些其它的信息(特别是视觉信息)来覆盖和冲淡这些场景。有多种途径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陪当事人观看喜剧电影、欣赏音乐会、和当事人参加一些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如羽毛球、慢跑)等。其中体育锻炼是最为推荐的,除了上述提到宣泄情绪、覆盖灾难场景信息外,还可以调节大脑神经递质,降低抑郁程度,而锻炼带来的机体疲劳本身也可以促进睡眠。
突显当事人的价值和存在感。
遇到重大事件,当事人可能会自责、内疚或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时作为旁人,可以适当引导当事人。如果当事人能找到活下去的价值和意义,负面情绪自然会减少。比如当事人的亲人在事故中去世,可以让来访者看到自己有义务完成亡者的夙愿;可以让来访者参与到救援任务中,包括献血、输送物质等……。如果这些措施因客观原因难以做到,那也可以让当事人参与熟悉的社会活动,哪怕是串门、跳广场舞,一般来说总会找到支持系统让来访者得到支撑的。
三、灾难事故后如何进行自我疏导。
自我放松: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舒适的姿势坐下,轻轻闭上双目,放松全身肌肉,用鼻子缓慢地呼吸,在吸气的同时默念"七",在次呼气时微微张开双唇同时默念"抚"字,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七"和"抚"字上,并保持一种随意的态度,对脑海中涌现出的种种干扰,不要理会。对上述过程反复进行,每次可持续10分钟,每天可做2-3次,直到不再紧张为止。
倾诉宣泄:
地震之后会有很多人失去亲人、朋友。对他们的离去,幸存的人内心会非常悲伤、痛苦,但在当时的环境中,很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宣泄。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发泄心中的悲痛和思念。具体方法是:放一把椅子在你的对面,你站(或坐在另一把椅子)在那里,想象着对面椅子上坐着你的某个亲人或朋友,把你想说的话和情感向他(她)进行倾诉,从而使自己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得以释放,心情会慢慢好转起来。
自我对话:
地震灾难来临之时,人们惊慌失措,有的人眼看着自己亲人失去生命,而自己却为力,灾难过后常常会产生了强烈的自责心理。还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从而降低内疚感。具体方法是:面对面放两把椅子,自己先坐在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的一个"子人格",让自己想尽一切理由去责怪自己;然后自己再到另外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的另一个"子人格",让自己为自己没有施救的行为进行辩护。反复多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统一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