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1: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9:54
在的高山族村落,女子们三五成群,围着臼石,双手持长木杵,轻盈而有节奏地撞击,奏出清脆的乐章,有的还伴随歌声,演绎着传统劳动场景。这种独特的舞蹈被称为"杵舞",主要流传在花莲、日月潭以及福建漳州一带,其乐器是大木杵敲击石板,形成美妙旋律,被誉为"捣杵为乐"。
在海峡彼岸,高山族的杵舞起源于舂米活动,三四人一组,边唱民歌边捣米,逐渐发展成为表演性歌舞。比如《杵歌》中的“月亮呀已经出来哟”,歌词中的语言和舞蹈都充满田园风情,是他们生活欢乐的象征。改革开开放后,高山族同胞的杵舞在各类活动中大放异彩,如《丰收舞曲》中唱出的勤劳精神,吸引了广大观众。
在贡川,古老的竹杵舞承载着当地竹业文化的历史,人们在舂米中发展出热情奔放的舞蹈,竹筒声与杵歌相互映衬,富有诗意。而在雾台乡,鲁凯族的杵舞是丰年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情。秋千活动更是男女青年表达情感的平台,展现了鲁凯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无论是在的日月潭,还是在雾台乡,杵舞都体现了高山族人民的智慧与艺术才华,是他们生活、情感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欣赏与感动。
杵舞亦称“杵乐”。高山族民间舞蹈。于日月潭地区。“杵”由木头制成,一人多高,长的可达2米左右。右女子三五成群,环绕臼石,双手抱持一根长櫡,在石臼上作轻匀而有节奏的撞击,发出清脆的声响,有的还边歌边舞,表演高山族妇女在石臼中捣谷等劳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