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肾损害发病机制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药物性肾损害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医学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直接肾脏毒性、免疫炎症反应、梗阻性肾病变以及诱发加重因素。下面将对这些机制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药物通过收缩肾脏血管,导致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肾脏的滤过清除功能。这一过程中,肾脏可能会因缺血缺氧而遭受进一步的损害,导致肾功能下降。



其次,某些药物在肾小管内积累至中毒浓度时,可以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损伤细胞膜,改变其通透性和离子转运功能;破坏胞浆线粒体,抑制酶活性及蛋白质合成,导致钙内流,破坏细胞骨架结构,引起上皮细胞坏死;产生氧自由基;作用于上皮细胞DNA,导致交联或抑制DNA复制有关酶活性,阻抑肾小管上皮细胞新陈代谢;以及通过高渗透性直接损害。



此外,免疫炎症反应也是药物性肾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中,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发挥重要作用。药物性肾损害中,诱导产生的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可介导免疫损伤。药物与肾小管或肾间质蛋白作用,形成半抗原或抗原,进而诱导抗体,激发免疫炎症反应。特发性炎症反应也是这一过程中的一部分。



梗阻性肾病变是另一类影响肾功能的机制,例如磺胺结晶沉积堵塞肾小管,导致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以及间质炎细胞浸润。大剂量氨甲蝶呤或超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可通过梗阻引起肾损害。



最后,肾脏损害机制并非孤立存在,而可能由一种药物激发并同时影响多种机制。肾功能减退和低蛋白血症等诱发加重因素,也会使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游离度增大,更容易达到中毒剂量,从而加剧肾损害。


扩展资料

药物性肾损害是指肾脏对治疗剂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因药物过量或不合理应用而出现的毒性反应,是由包括中草药在内的不同药物所致、具有不同临床特征和不同病理类型的一组疾病。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