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派易学研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4:2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15:50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学界,古史辨派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其核心任务是借助近代科学知识与方法,质疑古史记载的真实性,旨在揭示中国上古史的真实面貌。1923年,《读书杂志》上的一场长达九个月的古史讨论标志着这一派的兴起。他们认为,要正确运用古书作为历史材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古书本身,从而减少采用时的误解和误读。


1919年,顾颉刚在《燕京学报》发表的文章挑战了《易经》的成书年代和《易传》内容的真实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顾先生的弟子李镜池进一步深入研究《易传》的成书问题,推动了易学研究的热潮。1931年,顾氏将相关讨论文章编纂为《古史辨》第三册,明确表示其目标是打破传统汉学经说,质疑伏羲神农作为圣经的地位,重新定位《易经》的卜筮性质,并质疑《易十翼》与《易经》正文的关系,以此质疑传统易学的基础。


传统易学认为,《周易》经传由多位圣人创作,但古史辨派认为这种观点缺乏确凿证据。他们的研究挑战了传统易学中的“三圣”制作者身份,动摇了八卦起源说,质疑了“以传解经”的研究模式,对易学的传统观念产生了毁灭性影响。古史辨派的研究涉及《周易》的成书、性质、作者关系、结构等多个方面,尽管有些结论存在争议,但他们的考证精神和求真态度在易学研究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尽管古史辨派的某些考证存在偏颇,如对孔子与《周易》关系的质疑,但他们的“辨明”精神被广泛认同,成为了推动易学研究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本世纪的易学研究中,无论赞同与否,古史辨派提出的问题都成为了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实证方法成为了易学研究的重要财富。




扩展资料

古史辨派,又称古史辩派、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 ,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经十年拓展,五四运动以后,顾颉刚等史学家为探索古史做了不少工作,从1926年至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七册,包罗了三百五十篇文章,三百二十五万余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