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3:3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14:00
贪污罪和挪用*罪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两者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贪污罪的主观故意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不准备归还;而挪用*罪的主观故意是暂时占有并使用*,打算以后予以归还。二是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贪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方法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由于行为人往往采取销毁、涂改、伪造单据、账目等手段,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公共财物已经被非法侵吞;而挪用*罪的行为表现为擅自决定动用本单位*,虽然有时也采取一些欺骗手段,但一般不采用侵吞、盗窃、骗取手段。在挪用*案件中,行为人通常会在账面上留下痕迹,甚至会留下借款凭证,没有平账举动,因而通过查账能够发现*被挪用的事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14:01
您好!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修订)
第三百八十二条【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2.《最高人民*关于审理挪用*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六条 携带挪用的*潜逃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3.《最高人民*关于印发<全国*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四、关于挪用*罪
(八)挪用*转化为贪污的认定
挪用*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挪用*是否转化为贪污,应当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根据《最高人民*关于审理挪用*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的规定行为人“携带挪用的*潜逃的”,对其携带挪用的*部分,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2.行为人挪用*后采取虚假*平帐、销毁有关帐目等手段,使所挪用的*已难以在单位财务帐目上反映出来,且没有归还行为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3.行为人截取单位收入不入帐,非法占有,使所占有的*难以在单位财务帐目上反映出来,且没有归还行为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4.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所挪用的*而拒不归还,并隐瞒挪用的*去向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14:01
您好,贪污罪与挪用*罪的界限:
两罪的本质区别:(1)主观故意内容不同。前者是为了临时“使用”而暂时占有*,准备将来归还;后者则是为了将*永远归己而占有*,不准备归还
(2)行为方式不同。前者因属非法借用,因此总是在账面、他人面前留有“挪用”的痕迹,甚至留下借条、没有平账,一查一问便可知道*被行为人挪用;后者则必然不择手段地隐瞒、掩盖其侵吞、窃取、骗取*的行为,因此,很难发现*已被侵占,即使因怀疑而追查,也很难弄清该*已被行为人非法占有,因为行为人已涂改或者销毁了账簿,以假货、次货填补了被自己侵吞的货物等。
对于挪用*后不退还的,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规定为:“挪用*数额较大不退还的,以贪污论处”。但刑法第384条明确规定:“挪用*数额巨大不退还的”,不再以贪污罪论处,只作为挪用*罪予以较重处罚的一个情节。“不退还”的时间,根据《解释》规定,应掌握在人民*审理该案一审宣判前没有退还。最高人民*、最高人民*19年《关于执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的解答》曾规定,认定挪用*数额较大不退还的时间,应以挪用*案件起诉以前不退还为准。当时主要考虑起诉罪名与审判罪名应当一致,而不宜由行为人何时归还挪用的*来左右。1997年刑法修订后不再存在这个问题。以一审宣判前确认行为人挪用*是否退还,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为国家、集体挽回损失。应当指出的是,挪用*数额巨大不退还不再以贪污罪论处,仅指挪用*后因客观原因不能退还的情况,如做生意亏本、被骗、被盗,借给他人未还,等等。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根本不想退还,客观行为虽符合挪用*罪的特征,案发后实际也未予退还的,则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例如,行为人携带挪用的*潜逃的,根据《解释》规定,就应当对其携带挪用的*部分,直接以贪污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