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11 03: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1956年,中国启动了自然科学的长远规划,李薰在冶金科技领域担任要职,规划出中国冶金业的发展蓝图。1962年起,他多次负责全国科技规划,特别是在冶金学科上,他团结并引导了各领域的力量,推动了中国冶金科技的持续进步。
李薰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创办金属研究所,培养了众多人才,还在于他支持建立了一系列新研究院所。如将选矿和分析化学部门迁至长沙,组建了现在的冶金沙矿冶研究院;冶炼化学研究室的炼铁部分并入化工冶金研究所;耐火材料和核材料研究分别迁往其他地方,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在李薰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在合肥和沈阳增设了固体物理和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1960年,李薰与葛庭燧共同推动了金属物理领域的重大活动,包括和报告会,对金属物理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耐火材料领域,李薰积极参与学会活动,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的重要职务,主编《金属学报》,并主编了多本科学出版物,为中国科学界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李薰在50年代就倡导稀土资源的综合开发,他领导的金属研究所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还在中国镍铬矿藏探索初期,就组织了铬锰氮不锈钢研究,对低温、无磁和耐热钢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1978年,他担任沈阳分院院长,积极推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改革,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1981年,李薰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深入剖析科技的弊端,提出打破部门所有制、优化人才流动和知识更新的建议。他组织的评议活动对后续的全国科技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关注改革,积极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建言献策。
李薰,物理冶金学家,科学研究管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他早年从事钢中氢的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研究钢中氢的科学基础。他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绩卓著;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建树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