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3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7分钟前
折简,一种古代书写信件的方式,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折简不仅用于日常交往,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折简之名源于其制作方式,古人常用竹简书写信件,而折简则是将长简折半,象征着礼轻情意重。在《三国志》中,王凌拒绝了凌的召见,凌无奈地说:“如果只是用折简召我,我怎么会不来呢?”这表明折简在当时被视为一种正式但又不失亲和的邀请方式。
折简不仅是一种书信形式,它还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在《南史》和《偃曝谈馀》中,折简被用来表示对宾客的尊重,甚至在一些正式场合,帝王也会亲笔书写折简,以示诚意。宋代的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中记载,孝宗皇帝曾亲笔书写一封折简给吴益,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皇帝的谦逊,也展示了折简作为信件形式的独特魅力。
折简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被提及。例如,在《经姑苏同游虎丘山次东坡旧题韵》中,萨都剌提到“九京倘可作,当为折简请”,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邀请之意。而在《风筝误·题鹞》中,李渔则用折简比喻风筝,寄寓着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除了作为书信的形式,折简还意味着一种行动,即裁纸写信的过程。《睽车志》记载了一位郎官用折简与妓女约定,展现了折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情形。此外,折简也被用于描述书册、简牍的残篇,如《宋书·礼志三》中提到的“折简败字,多所阙畧”,说明了折简在保存文献方面的局限。
总之,折简作为一种独特的信件形式,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传递着信息,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从折简的制作到其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都反映了古人对礼仪和情感表达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