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嫁习俗之拜堂 拜堂的由来和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02 22:0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0小时前

导读:纵观古代的婚姻,拜堂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代表着男方和女方正式结为夫妻,婚礼仪式也象征着夫妻一体、荣辱与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结婚仪式变得热闹喜庆,花费也随之增加,但夫妻之间该有的传统婚礼仪式始终不能少。那么,传统婚嫁习俗之拜堂去哪看?拜堂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拜堂

拜堂也称“拜天地”,是古代婚礼的高潮阶段。拜堂仪式非常重要,仪式完成之后,新郎新娘便有了正式的夫妻名份。

拜堂的由来

拜堂的习俗源于古人对男女结合的重视,所以才有如此隆重而严肃的婚礼仪式。男女相交是从结婚开始,而后才有人伦之义,所以要拜天神地祗;从结婚开始,才把男女的个体合为一体,因此新夫妇一定要交拜,以示郑重其事,这样才能表示男女间的心迹,才能“合二姓之好”。所以拜堂之礼,自然属于婚典大礼的范围,把新娘迎回来之后,一定要经过“拜堂”,婚姻始能成立。

清代赵翼《咳余丛考》认为拜堂仪式源于唐代以前。不过司马光《温公书仪》卷三论述新夫妇相拜之礼时,曾提出新人交拜始自近世的观点。拜堂仪式自唐代后,从皇室至士庶,普遍流行起来。最开始拜堂仪式仅只新婚之妇见舅姑,发展到北宋时,变成新婚当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到第二天五更时,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称之为新妇拜堂。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

近代拜堂习俗

近代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近代“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并且还要拜祖先、族亲宾客,甚至邻里街坊,统统都在拜的范围之内。按民间婚俗礼仪,在拜堂时须有全福人照料诸多事项,以求新婚夫妇未来吉祥如意。

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宾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戚朋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新郎新娘按赞礼开始拜堂。新郎将新娘引至香案,两人就位后,奏乐鸣炮,一对新人一起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然后跪下向其三叩首,接下来是传统的“三拜”———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如此礼成,新人入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民俗小百科:语

中国传统婚俗中有贴豁字的习俗,以增添喜庆吉祥的气氛。关于这个字的由来,有这样的传说。据传,王安石23岁那年赴京赶考,中途在马家镇留宿。饭后闲来无事,他上街游逛,见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外面挂着一盖走马灯,灯上分明写着半幅对子:“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显然是在等人对下联。王安石不由拍手连称:“好对!好对!”站在一旁的管家马上进去票告宅院的主人马员外,但再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进了京,王安石进了考场,答题时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聪明机敏,便传来面试。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身藏。”王安石脑中立刻浮现出走马灯上的那半幅对子,不假思索地答道:“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他对得又快又好,令主考官赞叹不已。考试结束,王安石回到马家镇,又特意走到马员外家观灯,已企盼多时的管家立即认出他就是前几日称赞联语的那位公子,执意请他进了宅院。看茶落座后,马员外便敦请王安石对走马灯上的对子,王安石再次移花接木,“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身藏”。员外见他对得又巧妙又工整,决意把女儿许给他,并主动提出择吉日在马府完婚。原来,走马灯上的对子,乃是马小姐为选婿而出的。一对新人结婚那天,马府上上下下喜气洋洋。正当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有人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这真是喜上加喜,马员外当即重开酒宴。面对双喜临门,王安石带着三分醉意,挥毫在红纸上写了一个大“语”字,让人贴在门上,并随口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从此,“善”字便在我国民间开始流行。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婚嫁习俗之拜堂,拜堂的由来和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