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技法例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08 13:0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10 09:1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我们祖先的喜怒哀乐、憧憬希望、挣扎痛苦、理想追求等种种复杂感情潜移默化,代代相传,铸造着我们民族的灵魂与性格。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有意识地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学会初步欣赏古诗词呢?这里,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种基本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联系背景了解生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此所谓时势造英雄。了解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整个时代的创作主流是阳刚之美,作家们是那么乐观与自信。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是时代的巨人站在最高点提起滚滚狂涛向大海里倾倒是才能找到的感觉,所以,他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连忧国忧民的杜甫也能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他对自己的未来是那么的自信。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在唐代,我们听到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豁达。战争历来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可在唐代,人们却有意于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于是才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只是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于是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回光返照,有了《后庭花》这种亡国之音。

  又如元代文学,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的时代,文人的地位极其低下,如果说六朝文人有庄园可隐、唐朝文人有终南山可隐,而元代文人只能隐于勾栏瓦舍,烟花柳巷,秦楼楚馆,于是有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斗士精神,有了以马致远为代表的浪子风度。了解这一点,对理解元曲作家及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欣赏古诗除了要总体了解大的朝代背景外,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了解诗词创作的小背景。如唐代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其诗风豪放飘逸,而杜甫诗风沉郁顿挫。不同的诗风与他们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若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李白处于上坡路,他抬头看天,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和翱翔的雄鹰,充满了自信与狂放;而杜甫处于下坡路,他看到的是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小路,充满了血泪和痛苦。抓住了这一总体特征,我们再看他们的诗作,就不难理解杜甫《春望》《石豪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登楼》等所表现的主题。又如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如不了解他是亡国之君,则无法理解诗词中似滔滔江水、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无法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绝望。

  二、找准诗眼把握基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词的语言含蓄、精练,往往一个词、一句诗包含丰富的内容。诗眼往往在结构或内容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去发现那些最能传神的诗眼,从而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意蕴。

  例如,解读杜甫《石豪吏》,只要能抓住苦和怒,就不难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读李清照的《醉花阴》应抓住诗眼愁凉瘦,这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浓浓的思念和淡淡的忧伤,恰似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读马致远的《秋思》应抓住曲眼断肠人三字,由景入情、层层深入地去感悟抒情主人的无奈和在困境中挣扎的痛苦。

  一般地说,诗歌都有一种主导感情,即诗的基调。要把握诗的基调,须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仔细揣摩诗中景物的色彩、特点、及感情。有的沉痛,如《春望》《虞美人》;有的悲凉,如《潼关怀古》《秋思》;有的激昂,如《秋词》《观沧海》;有的旷达,如《江城子·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下面就以李叔同的《送别》为例,看看如何把握诗的基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读这首词应抓住词眼别梦寒,寒非温觉之寒,而是心理之寒,犹如李清照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凉和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之寒,而长亭古道,芳草萋萋,亦使人顿生寂寞之感,柳使人联想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笛声虽悠扬,着一残字,令人卒不忍闻。夕阳西下,倦鸟归巢,而人漂泊天涯,置身山外山之宏阔的背景中,又是那么的孤独与无助,这一切,足以让人感受出这首诗凄楚的基调。

  三、比较联想以诗教诗

  语感的'形成需要语言材料的积累。当有了一定量的诗词积累之后,阅读时就有左右逢源的感觉。我们应调动以往的经验,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在比较中深入领会诗的意蕴。

  诗歌情感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的运用移情手法,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等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将诗人主观感情赋予客观外物,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的运用反衬手法,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杨柳在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加倍显得愁苦;士兵回来时,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雨雪中赶路是苦的,用苦景来反衬愉快的心情。[注]又如王维的《渭城曲》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离别的忧伤;而高适的《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以悲景衬乐情,展现的是诗人的自信与乐观。

  可以从表现的内容来比较,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有送别的深情厚谊与送别后的惆怅;夏完淳那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有如李煜那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夏完淳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和陈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都体现了诗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

  可以从风格来比较。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比较,二者同是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前者能入能出,多了一份理智与豁达,后者多了一份沉重与忧伤。

  还可以从意境方面来比较,下面将谈到这一点。

  四、立足意象领悟意境

  有人说读诗的最高境界就是领悟诗歌的意境。谈意境,得先谈意象。粗浅地理解,意象就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外物。一切客观外物只有经过诗人感情的内化与浸润,才能获得灵气与生命。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是意象,因为此时的明月已经是能理解思念之痛苦并能传递祝福的人性化了的使者;花不是意象,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是意象,因为它渗透了作者感时恨别的血泪。

  意象与意象组合在一起,便会产生新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意境。意境的产生,需要读者的介入。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应发挥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例如,当我们读到李商隐《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时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对镜梳妆打扮,面对自己日渐消瘦的面庞,顾影自怜的形象,从而体会她对爱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对月抒怀的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对他的疼爱之情。又比如,读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就要穿越时空,想象以前重阳节和丈夫把酒吟诗的欢乐场面,就能反衬出诗人如今的孤寂。

  诗歌的意境有的优美,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有的宏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的超脱,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的凄苦,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领悟意境,要抓住景物特征,入境、入情、入理。

  好的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将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等描绘出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展现的是清幽明净、活泼新鲜的优美境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为我们展现的是壮阔宏大的境界。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然景物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打下了诗人的感情烙印,就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飞入美好的诗境,和诗人进行感情交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飞回唐代,和柳宗元同钓寒江雪,去享受钓胜于鱼的人生乐趣,把自己融入雪的世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飞回枫桥,登上张继那条客船,和他一起聆听寒山寺的钟声。

  古诗词不仅意境美,而且具有哲理美、精神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蕴涵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朴素真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告诉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启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明不断创新是永葆活力的源泉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