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子夺嫡的史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9:38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3:03

九王夺嫡

1.康熙晚年苦于储君废立
英明睿智,治绩显赫的一代雄之康熙,在晚年却陷入了王位继承的愤懑苦恼之中。太子的旋废旋立。即立复废,使康熙朝前期稳定的*局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诸位皇子各树党羽。与大臣们的关系也变得微妙复杂。而最终以皇四子入承大统,剪除异己势力而告终。皇四子本非庸人,其统治期间对大清的体例创制多有贡献,军机处,奏折别度,*……雍正皇帝并可谓是一勤政爱民的英明君主,然而,皇位的继承却固没有确凿的合法的康熙诏书作为证据,成为三百年来清史上的一个解不开、理还乱的疑案。是合法继承,还是矫诏篡位?康熙死前究竟欲传给哪一个皇子,至今都已无法弄清。所能有的,不过是一写蛛丝马迹,揣测臆断而已。
2.满州文化无嫡庶之分,惟有能为者承继父业
清朝入关之前,并无立储君的制度。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连遗命立新君的习惯都没有,只是在先皇归天时由已大臣议立新君。皇太极继位时如此,顺治继位时并如此。这与满州的文化有关,满族没有汉族人严格的嫡庶之分,采取的是一妻多妾制,皇子们地位平等,唯“有能为者”继承父业。入关定鼎之后,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不得不融合汉文化中的精华。但民族之间融合毕竟尚需时日,康熙帝的储君废立,以及诸皇子的明争暗斗,从文化融合上看,是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磨合反映。
3,立皇二子为太子
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长大*者过半。皇二子允仍为孝诚皇后所生,因其出生后母即逝去,格外得别康熙的宠爱,未满两岁,便被康熙立为皇太子。这位皇太子在康熙的精心栽培下,能文能武既兼通满汉文字,熟读诗书,又娴熟骑射武艺,却未有心系天下,纯孝仁慈的胸怀抱负,并且性格暴戾无常,行为不够检点。另外,长期的储君地位,在他周围形成了与封建绝对*的皇权对立的“第二权力”中心。父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种种劣迹被康熙发觉后,康熙忍无可忍,于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废掉允仍。废储君事件如同一支火把,点燃起了康熙诸位皇子抢夺储位的战火。
3,允缇跳出
皇长子允缇因系庶出,未被立为太子,见太子被废,以为时机已到,怂恿康熙杀掉允仍,被康熙斥责。后皇三子允祉揭发允缇请喇嘛用巫术*太子,致使太子精神失常,康熙极为震怒。斥允缇为“乱臣贼子”,允缇被康熙囚禁,被开除出争储局外。
4,允祀跳出
皇八子允祀才具优长。于诸皇子中属于皎皎者,又能交结朝中大臣,且心有主见,所望甚高。在康熙征求大臣立新储意见时,允祀苦心经营拉拢兄弟和朝臣。这种在王公大臣中的“威望”本是允祀的优点,但因过于急燥,且与皇权会有矛盾冲突,这引起了康熙的疑忌。康熙大骂允祀,亦将其囚禁。
5.胤缜崭露头脚:
第一次废除太子后,皇四子胤缜得到了康熙的赞赏。反对太子的皇三子的允祉揭发允缇被康熙认为心术不正,皇长子怂恿康熙杀掉允仍被康熙斥为乱臣贼子,皇八子允祀积极策划储位被康熙骂为“妄蓄大志”时,只有皇四子胤缜一方面在康熙前替太子开脱,另一方面体察康熙的内心苦楚以孝诚之心宽慰了康熙。
6.复立允仍为太子
允缇,允祉,允祀的所作所为使康熙对废太子之事颇觉后悔,终于在太子被废后三个月后,借允祉揭发皇长子用妖术*以致太子行为不正常为由,于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复立允仍为太子。太子复立后,未改前愆,终被康熙于五十一年九月第二次废除。此后,康熙心力交瘁,一直到死,未再立太子,而争夺储君的斗争却越演越烈了。
7.皇十四子成为热门任人物
康熙晚年,皇十四子成了皇位继承的最大可能者,十四子与皇四子胤缜同母,但却与皇八子允祀交好。他既是一员“良将”,有“带兵才能(康熙语),又聪明绝顶”,才德双全(允祀语)。恰逢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准噶尔进兵侵扰*。31岁的十四子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主持西北军务。此次任命,使朝廷大臣及外省都抚认定十四子乃康熙晚年属命之人。
8.两大集团
康熙晚年由于太子废废立立而引起的皇子夺嫡之争,由开始的各树党羽,招罗大臣至此已演变成两大集团。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是最有希望的一个集团。其领袖也因前期允祀被康熙疑忌而转而为康熙最相信的皇十四子。另一集团则有皇四子胤缜与皇十三子。似乎势单力孤,但皇四子的韬略显然优于前一集团,其争夺皇位的计划一直都在暗中进行着。
9.康熙淬死,雍正继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戌(晚上)7—9点)时,康熙病逝于北京西郊畅春园。据官方记载,十三日凌晨,康熙召见皇三子,皇五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及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科多至榻前,传遗诏曰“皇四子胤缜,人品贵重,深有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这种说法显然破绽百出:
1.)传诏时,胤缜不在场,在天坛代天行祭,但午前胤缜回到康熙身边。康熙尚能说话,为何不亲口传旨?,八个接受遗诏的人也未透漏消息或暗示。
2.)隆科多是参与此事的唯一非皇室大臣,后来获罪时雍正的上谕说:圣祖*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显然前后矛盾。
9,篡改诏书说
雍正继位的情节,已成千古难解之谜,有一种说法,流传极广。此即雍正“矫诏篡位”的源头:“出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甚至在说雍正矫治篡位时,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了一碗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此种说法出自雍正的政敌之口,失败之余泼脏水于雍正,极尽诬蔑之事,不可信。
10.一个可能的推测
康熙意欲继位十四子,未及公布就突然死去。当时的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手握重兵,借老皇帝的命令宣布四子继位。一方面造成既成事实,另一方面临以兵威,诸皇子不能反抗。
此种推测有雍正继位后对科隆多的溢美,赞誊作为佐证说明科隆多帮了雍正的大忙。另外看宣布雍正继位时,诸皇子的表现或凝思,或质问,或逃跑。似乎胤缜与隆科多已设好圈套。
11.雍正继位后对政敌的残酷*
雍正继位之初,允祀,十四子集团中诸皇子愤懑不平,但雍正羽翼未丰,尚未全面展开肃敌。而是采取了笼络分化之术,各个击破,一扫而尽。他先是集中力量打击皇十四,九,十子
十四子被雍正从西北前线调回囚禁于康熙的陵地;九子先被发往西宁。后又调回保定监狱。雍正四年,被折磨至死;十子被调张家口外,后又以不愿出口为名,调回革爵,抄家囚禁。
皇八子初晋封廉亲王,参与总理政务。雍正四年,被囚禁折磨至死。
雍正到底是合法继位还是矫诏篡位。今天已不可详考。尽管后来雍正编选了一系列谎言,表明继位的合法性,但还是破绽百出,为后世留下了一桩公案。
不过雍正终究是一个有所作为,勤政爱民的皇帝,即使他的继位真是假传遗诏。不合封建常规。但在当时客观上却起到了安定政局,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亦不可厚非。雍正若不登皇位, *上势必动荡,甚至大乱。诸皇子必定兵戎相见,而后一种结果显然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此后的乾隆盛世便不可能出现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3:04

.康熙晚年苦于储君废立
英明睿智,治绩显赫的一代雄之康熙,在晚年却陷入了王位继承的愤懑苦恼之中。太子的旋废旋立。即立复废,使康熙朝前期稳定的*局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诸位皇子各树党羽。与大臣们的关系也变得微妙复杂。而最终以皇四子入承大统,剪除异己势力而告终。皇四子本非庸人,其统治期间对大清的体例创制多有贡献,军机处,奏折别度,*……雍正皇帝并可谓是一勤政爱民的英明君主,然而,皇位的继承却固没有确凿的合法的康熙诏书作为证据,成为三百年来清史上的一个解不开、理还乱的疑案。是合法继承,还是矫诏篡位?康熙死前究竟欲传给哪一个皇子,至今都已无法弄清。所能有的,不过是一写蛛丝马迹,揣测臆断而已。
2.满州文化无嫡庶之分,惟有能为者承继父业
清朝入关之前,并无立储君的制度。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连遗命立新君的习惯都没有,只是在先皇归天时由已大臣议立新君。皇太极继位时如此,顺治继位时并如此。这与满州的文化有关,满族没有汉族人严格的嫡庶之分,采取的是一妻多妾制,皇子们地位平等,唯“有能为者”继承父业。入关定鼎之后,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不得不融合汉文化中的精华。但民族之间融合毕竟尚需时日,康熙帝的储君废立,以及诸皇子的明争暗斗,从文化融合上看,是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磨合反映。
3,立皇二子为太子
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长大*者过半。皇二子允仍为孝诚皇后所生,因其出生后母即逝去,格外得别康熙的宠爱,未满两岁,便被康熙立为皇太子。这位皇太子在康熙的精心栽培下,能文能武既兼通满汉文字,熟读诗书,又娴熟骑射武艺,却未有心系天下,纯孝仁慈的胸怀抱负,并且性格暴戾无常,行为不够检点。另外,长期的储君地位,在他周围形成了与封建绝对*的皇权对立的“第二权力”中心。父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种种劣迹被康熙发觉后,康熙忍无可忍,于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废掉允仍。废储君事件如同一支火把,点燃起了康熙诸位皇子抢夺储位的战火。
3,允缇跳出
皇长子允缇因系庶出,未被立为太子,见太子被废,以为时机已到,怂恿康熙杀掉允仍,被康熙斥责。后皇三子允祉揭发允缇请喇嘛用巫术*太子,致使太子精神失常,康熙极为震怒。斥允缇为“乱臣贼子”,允缇被康熙囚禁,被开除出争储局外。
4,允祀跳出
皇八子允祀才具优长。于诸皇子中属于皎皎者,又能交结朝中大臣,且心有主见,所望甚高。在康熙征求大臣立新储意见时,允祀苦心经营拉拢兄弟和朝臣。这种在王公大臣中的“威望”本是允祀的优点,但因过于急燥,且与皇权会有矛盾冲突,这引起了康熙的疑忌。康熙大骂允祀,亦将其囚禁。
5.胤缜崭露头脚:
第一次废除太子后,皇四子胤缜得到了康熙的赞赏。反对太子的皇三子的允祉揭发允缇被康熙认为心术不正,皇长子怂恿康熙杀掉允仍被康熙斥为乱臣贼子,皇八子允祀积极策划储位被康熙骂为“妄蓄大志”时,只有皇四子胤缜一方面在康熙前替太子开脱,另一方面体察康熙的内心苦楚以孝诚之心宽慰了康熙。
6.复立允仍为太子
允缇,允祉,允祀的所作所为使康熙对废太子之事颇觉后悔,终于在太子被废后三个月后,借允祉揭发皇长子用妖术*以致太子行为不正常为由,于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复立允仍为太子。太子复立后,未改前愆,终被康熙于五十一年九月第二次废除。此后,康熙心力交瘁,一直到死,未再立太子,而争夺储君的斗争却越演越烈了。
7.皇十四子成为热门任人物
康熙晚年,皇十四子成了皇位继承的最大可能者,十四子与皇四子胤缜同母,但却与皇八子允祀交好。他既是一员“良将”,有“带兵才能(康熙语),又聪明绝顶”,才德双全(允祀语)。恰逢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准噶尔进兵侵扰*。31岁的十四子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主持西北军务。此次任命,使朝廷大臣及外省都抚认定十四子乃康熙晚年属命之人。
8.两大集团
康熙晚年由于太子废废立立而引起的皇子夺嫡之争,由开始的各树党羽,招罗大臣至此已演变成两大集团。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是最有希望的一个集团。其领袖也因前期允祀被康熙疑忌而转而为康熙最相信的皇十四子。另一集团则有皇四子胤缜与皇十三子。似乎势单力孤,但皇四子的韬略显然优于前一集团,其争夺皇位的计划一直都在暗中进行着。
9.康熙淬死,雍正继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戌(晚上)7—9点)时,康熙病逝于北京西郊畅春园。据官方记载,十三日凌晨,康熙召见皇三子,皇五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及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科多至榻前,传遗诏曰“皇四子胤缜,人品贵重,深有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这种说法显然破绽百出:
1.)传诏时,胤缜不在场,在天坛代天行祭,但午前胤缜回到康熙身边。康熙尚能说话,为何不亲口传旨?,八个接受遗诏的人也未透漏消息或暗示。
2.)隆科多是参与此事的唯一非皇室大臣,后来获罪时雍正的上谕说:圣祖*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显然前后矛盾。
9,篡改诏书说
雍正继位的情节,已成千古难解之谜,有一种说法,流传极广。此即雍正“矫诏篡位”的源头:“出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甚至在说雍正矫治篡位时,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了一碗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此种说法出自雍正的政敌之口,失败之余泼脏水于雍正,极尽诬蔑之事,不可信。
10.一个可能的推测
康熙意欲继位十四子,未及公布就突然死去。当时的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手握重兵,借老皇帝的命令宣布四子继位。一方面造成既成事实,另一方面临以兵威,诸皇子不能反抗。
此种推测有雍正继位后对科隆多的溢美,赞誊作为佐证说明科隆多帮了雍正的大忙。另外看宣布雍正继位时,诸皇子的表现或凝思,或质问,或逃跑。似乎胤缜与隆科多已设好圈套。
11.雍正继位后对政敌的残酷*
雍正继位之初,允祀,十四子集团中诸皇子愤懑不平,但雍正羽翼未丰,尚未全面展开肃敌。而是采取了笼络分化之术,各个击破,一扫而尽。他先是集中力量打击皇十四,九,十子
十四子被雍正从西北前线调回囚禁于康熙的陵地;九子先被发往西宁。后又调回保定监狱。雍正四年,被折磨至死;十子被调张家口外,后又以不愿出口为名,调回革爵,抄家囚禁。
皇八子初晋封廉亲王,参与总理政务。雍正四年,被囚禁折磨至死。
雍正到底是合法继位还是矫诏篡位。今天已不可详考。尽管后来雍正编选了一系列谎言,表明继位的合法性,但还是破绽百出,为后世留下了一桩公案。
不过雍正终究是一个有所作为,勤政爱民的皇帝,即使他的继位真是假传遗诏。不合封建常规。但在当时客观上却起到了安定政局,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亦不可厚非。雍正若不登皇位, *上势必动荡,甚至大乱。诸皇子必定兵戎相见,而后一种结果显然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此后的乾隆盛世便不可能出现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3:04

http://ke.baidu.com/view/708655.htm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