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第四名,第五名分别叫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26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5:16

古代科举第四名,第五名都被称为传胪。

考中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天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官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首先是乡试,这是省级考试,每隔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的省城举行,故又称“秋试”或“秋闱”,取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其后是会试,这是国家级考试,翌年春季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故又称“春试”“春闱”或“礼部试”,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最后是殿试,这是皇帝在宫内殿廷中亲自主持的复试,故又称“御试”或“廷试”,在会试的当年举行,分三甲(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进士等同”,统称“进士”。

一甲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从隋初一直持续到清末,于清光绪年间废除。

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以分科考试的形式来选才,尚不完备。到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朝: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5:16

古代科举第四名,第五名都被称为传胪。

在明代以前,对科举考试中的第四名、第五名没有特别的称谓。 从明代开始,人们把获得二甲第一名即第四名和获得三甲第一名即第五名的举子都称为传胪。

清代的制度多承袭明制,在科举制度方面也一样,但也有不同之处,清代传胪的范围缩小了,只有二甲第 一名(第四名)才能称为传胪。

扩展资料

明清时期的科举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种。殿试又称御试、廷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的国家考试,也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和笼络知识分子,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明初殿试曾在承天门南金水桥畔设案考试,后来移至太和殿,清代在保和殿。

这种考试每三年进行一次,时间一般在春季农历三月。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十分严格。清朝时,进京应考的举人首先要集中在大清门东侧千步廊朝房,经过礼部会试,考中后为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只有取得贡士资格的人才能进宫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卷的成绩,由阅卷大臣打分,获得前十名的考卷,皇帝还要亲自过目,考中的被赐予进士。列第一甲第一名的称为“状元”,第二名者称为“榜眼”,第三名者称为“探花”。

殿试两天后,皇帝要召见新考中的进士。考中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天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官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5:17

古代科举第四名,第五名都被称为传胪。

在明代以前,对科举考试中的第四名、第五名没有特别的称谓。 从明代开始,人们把获得二甲第一名即第四名和获得三甲第一名即第五名的举子都称为传胪。清代的制度多承袭明制,在科举制度方面也一样,但也有不同之处,清代传胪的范围缩小了,只有二甲第 一名(第四名)才能称为传胪。

扩展资料:

古代科举的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5:18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科举制度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5:18

殿试时,成绩分成三甲
一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二甲数人(人数不等从几人到上百人不等)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也就是第4名),说名次时说,一般说自己二甲第几名。
三甲数人(人数不等从几人到上百人不等)赐“同进士出身”。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