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诗性的上海,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岁月流转间,城市的空间不仅变得越来越美丽,而且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也日益强烈。
2017年4月,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开始公开征集设计方案。众多富有山水情结且充满想象力和创意的上海市民,提出建造一座能够登高望远、尽览浦江两岸风光的山峰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政府的采纳,双子山项目于2020年10月15日正式开工。如今,世博文化公园的双子山已然成为中外游客纷纷追捧的公共空间,是City walk的打卡胜地,被人们誉为“古代上海的淀山”“当代上海的阿勒泰”“魔都上海的黄果树瀑布”。
畅想“世博会”的奇人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盛大举办。上海浦东“世博会”的展示馆,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世博园区中的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世博轴、世博中心、主题馆、中国馆和演艺中心,它们的理念十分先进,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既节能环保又体现了生态和谐。在那里,天蓝地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令人陶醉。主题馆的设计独具匠心,巧妙地融入了上海传统的“弄堂”“老虎窗”等元素,让人们在感受现代建筑魅力的同时,也能回味老上海的独特韵味。
世博园区的“制高点”更是一大亮点,它巧妙地将一根高达165米的烟囱,改造成高达201米的观光塔。同时,对于园区内原有的一批历史建筑,相关部门采取了有效保护、科学改建、合理利用的举措。例如,将黄浦江畔三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型船坞和船台改造成演出场所等。这种独特的构思和充满艺术感的畅想令人振奋,引人深思。
实际上,早在1910年,上海就出版了一部名为《新中国》的幻想小说。作者陆士谔在书中描绘了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构想,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中国崛起的渴望,他期望自己的祖国“睡狮破浓梦,病国起沉疴”。
陆士谔(1878—1944年),名守先,字云翔,号士谔,笔名云间龙。1878年,他出生于青浦朱家角镇。陆士谔是20世纪初著名通俗小说家和名中医。他于32岁时创作的《新中国》是一部以梦为载体的幻想小说。在书中,“我”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梦见宣统二十年,世界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办。为了方便市民前往参观,建成了“跨越黄浦江,直筑到对岸浦东”的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建造了地铁。有趣的是,在建造地铁(电车隧道)时,大家还发生了争执,有人认为应建造在地下,有人主张建造高架,争论到最后,考虑到车辆在高架上行驶噪声太大,而且既影响市容又不方便,最终决定建造地下电车隧道。
除了万国博览会,陆士谔还梦见人民广场(跑马厅)建起了上海大剧院(新上海舞台);浦东也已开发,其繁荣程度与上海不相上下;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到中国人彬彬有礼……小说结尾,“我”与妻子手牵手前去参观,兴冲冲、急忙忙之时绊了一跤,一觉醒来才发觉是一场梦。妻子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他却回答道:“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这部小说在当时具有非凡的意义。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传统的封建思想和西方列强的压迫使得城市发展举步维艰。而陆士谔的这部小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它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更体现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发展的思考。
九峰之祖的灵动淀山
2025年1月19日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版
梦想者陆士谔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来自黄浦江的源头——淀山湖。一般而言,人们常常认为上海只有江河湖海,没有丘陵山峦。然而,明朝万历的《青浦县志》记载:“自凤凰到昆岗,相距二十里,约一二里即一峰,体势联亘,游者忘倦”,这里实际上是一片上海山水画卷的观赏胜地。
这连绵的九峰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厍公山、凤凰山、薛山、佘山、辰山、天马山、机山、横(云)山、小昆山,中间有“三泖”环绕。“长泖、圆泖、大泖”闻名遐迩。而号称“九峰之祖”的淀山精致而灵巧,位于这一列群山的西北方向、淀山湖的东侧。
风景总是与人文相伴相生。那与淀山湖相互映衬的淀山,一直以来以环境幽静、风光秀丽而闻名遐迩。它被历代文人誉为江南的“小蓬莱”,其青绿山水的十大胜景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从古至今,淀山湖的绮丽风光备受名人雅士的喜爱,是人们修身养性、创作诗词、抒写丹青的绝佳之地。这里的青山绿水所蕴含的旖旎风光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更是得到了“云间二陆”(陆机、陆云)等丹青高手的青睐,成为古代上海书画雅集的文化高地。
晚年隐居于淀山湖畔的元代画家李昇,曾建有“淀山草堂”。元代杂剧作家陈以仁有诗赠之:“积玉溪头水拍天,草堂只在淀山前”。李昇擅长描绘窠石墨竹,与柯九思齐名,并且兼工平远山水。他还与元末明初居于青浦的著名文人杨维桢、王逢等常有诗词唱和。他于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创作的《淀山送别图》,把古上海的山水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灵动非凡。
李昇的《淀山送别图》向我们展示了古时淀山湖的浩渺。淀山与九峰都源自浙江的天目山脉,先是淀山开始萌发,而后延伸至九峰,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淀山被称为“九峰之祖”。在这幅画中,山环水绕,洲接渚连,一叶小舟随着波浪缓缓远航,山势连绵起伏,树林错落有致,山间的步道以及寺庙、楼阁、殿宇隐约可见。那座淀山看似低矮,但与淀山湖相互组合,便构成了古上海婉约而雅逸的山水画卷,其意境十分独特。
历史上,九峰三泖曾是黄公望等古上海书画名家创作的体悟之地。黄公望曾有《九峰雪霁图》和《写山水诀》画论问世,这里更是他经典之作《富春山居图》创作的孵化之地。而李昇那寄情于景的《淀山送别图》,可以看作“上海版”的《富春山居图》,它们都是海上书画流派的重要源头。
2016年,青浦博物馆征集了一套意义非凡的《淀滨寄隐图》册页。这套册页由青浦何氏名医何鸿舫、金石学家吴大澂题名,是青浦诸生胡则忠(1836—1883年)收藏的江南文人雅集之作。册页汇集了长三角地区众多文人墨客的书画题咏,生动地描绘了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山风骨和淀山湖的诗性韵味。其中所涉及的题咏者多达108位,反映了当时江南文人诗酒作伴、泼墨挥毫、相继唱和的文化情怀。这不仅传达了百年前文人雅士在淀山湖畔的文化盛事,更是上海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文化交流、人缘相亲的互动典范。
城市绿肺的公共空间
如今,位于浦东世博文化公园的双子山,山水相连、相依相偎,宛如一颗绿色明珠,是上海当之无愧的城市“绿肺”。它既融合了木石山水之美,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个和谐、绿色的自然环境。
双子山的山体和水体完美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美观大气的山水格局。山体北面有溪流瀑布潺潺流入山脚下的湖泊,这种动态的景观象征着上海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双子山北低南高,呈环抱之势,仿佛汇聚了城市的繁荣之气。在造山理水的手法上,它借鉴了上海本土山水原型淀山湖和“九峰三泖”的自然绿色生态,营造出四季皆有不同的美景,山水相互映衬的人工山林景观。在这里,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体现了自然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统一。在环境布局方面,双子山更是融合了社会性、公益性、观赏性和实用性等多种功能。
双子山不但是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一座崭新地标,更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典范之作。它就像一首奏响城市自然风光的交响乐,是古今上海历史穿越与文脉传承的贯通纽带;更是观赏上海城市风光、感受现代活力和领略海派格调的瞭望台和感悟之地。
作为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这座“无中生有”的人造双子山,占地达30万平方米,由48米高的主峰和37米高的次峰组成。山体上种植了7000千多棵乔木,其中包括银杏、香樟、雪松等,是国内第一座高度超过40米的空腔结构、人工仿真的自然山林,也是上海市区唯一的“高”山。
人们如果站在双子山的山顶观景平台,凭栏远眺,可以将大歌剧院那独特的建筑造型、温室花园里丰富的植物种类、中心湖的波光粼粼、十一孔桥的优雅姿态、申园的古典韵味、世博会的“四宝”(原俄罗斯馆、卢森堡馆、意大利馆、法国馆)的异域风情以及卢浦大桥的雄伟壮丽等建筑和景观尽收眼底。在天气晴朗的时候,陆家嘴的“三件套”(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也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若向下俯瞰,整个公园绿意盎然,闹中取静。沿着步道盘山而行,可以观赏到充满自然野趣的瀑布,还有形态各异的山石。山间还设置了众多的驿站和咖啡馆,市民们可以在这里小憩、聊天、分享生活趣事。
双子山的建造,生动地体现了当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山有水又免费”的双子山,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建造双子山,就是要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让人民拥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从规划公布伊始就广受关注的“双子山”,是市民充分参与城市更新和建设的典范之作。它不仅激发了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参与和分享的热情,使其成为“上海21世纪标志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更是对世博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它让上海市民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从而忆起乡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上海正朝着“科创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国际大都市迈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相信具有诗性特质的上海人,一定会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感召下,敢想善干、勇于创新;登高攀强,争先创优,让上海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征程中,成为浦江两岸舞动中国的精彩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