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鱼水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道菜——芭蕉花炖红烧肉。当一道地方特色美食被广泛接受时,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该地区的一个文化符号。“以附近出产麻栗树,而街市适建于山坡”而得名的麻栗坡不仅是中越边境的重要门户,还深藏着无数美食,和美食背后温暖的故事。去麻栗坡旅居,在西南边疆的艳阳下开启一场寻味之旅,亲身体验当地的诗意山水、边地风情,欣赏这个云水边关多样的美。
老山脚下的人文味道
麻栗坡漫山遍野长满芭蕉树,芭蕉花也成为餐桌上的常客。把刚从树上砍下来的芭蕉花剥掉外皮放入盐水中煮,再用清水不断漂洗,去除涩味后和红烧肉罐头一起炖煮,就是麻栗坡的名菜芭蕉花炖红烧肉。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军民鱼水情”。由于红烧肉罐头是当年部队里的特有食品,而芭蕉花是麻栗坡当地作物,两者结合恰到好处。这道记录那一段血火硝烟历史的佳肴是文山红色之旅中一个最特色最温情的注脚。
橡胶林间的烟火气息
郁郁葱葱的橡胶林里,藏着边关一绝——“胶林烤鸡”。然而这烤鸡不是用橡胶树烤,而是用桂皮树燃尽后的木炭慢慢烘烤。将八九个月大的土鸡宰杀洗净去杂,再将草果、蒜、花椒、八角等佐料拌成团放进鸡肚子内,然后用长竿穿着慢慢烘烤四五十分钟,待鸡烤至金黄色后,便可大快朵颐。用桂皮树烤出来的鸡肉有种特别的香气。冬天,穿着T恤,在绿树成荫、凉风习习的橡胶林里吃着独具风味的烤鸡,喝着麻栗坡香槟,悠悠闲闲一天就过去了。
街市角落的传统记忆
穿梭于麻栗坡的街巷之间,你会遇见那些传承了几代人的小吃摊,最受当地人喜欢的莫过于油糖糕。这道小吃已有近百年历史,早在清代后期,麻栗坡街市形成后,就有人开始卖了。只用淀粉含量高的米,浸泡12小时后碾成米浆再发酵10多个小时,加入白糖、鸡蛋搅拌均匀后在铁锅里煎炕至金黄。看着师傅不疾不徐的手势,闻着空气中的米香,心里的焦灼慢慢和缓。咬一口,油糖糕外层酥脆,内里软糯。
甜中带酸的芭蕉粑是当地壮族群众款待、赠送亲朋好友的必选。用上等糯米碾成粉,将豆子炒熟碾细拌上红糖做成红豆沙。把成熟的芭蕉去皮取肉用石碓舂碎后放到锅里炒熟,放入糯米粉中搅拌均匀,再用豆沙作芯,捏成粑粑用芭蕉叶包好蒸熟,叶子的植物香气,酸甜果香的味道,美好从来都简单。
自然馈赠的绿色盛宴
老山脚下的猛硐、天保和麻栗镇有各类野生竹子基地3.29万余亩,年产鲜竹笋达4万余吨。这里的竹笋因生长条件好,无污染,口感爽脆,带着淡淡清香。无论是腌制还是新鲜食用,这从地里冒出来的“精灵”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盐渍笋、清水笋、笋干、笋罐头、笋净菜,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出10多个以竹笋为主料的菜肴。
麻栗坡盛产草果,由此衍生出一道地方风味——凉拌草果芽。将粉红色的草果芽切成片,放入豆豉拌匀即可。真是应了那句话:最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吃一口,是新奇又别致的口感。
文化交融的美食表现
南温河畔的傣族人家做出了柠檬叶凉鸭(鸡)这道口感与美感兼具的佳肴。大山里野生的柠檬树叶赋予了整道菜清新怡人的气息,而当地土生土长的鸡鸭则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度。宰杀煮熟后的鸭(鸡)切成小块放凉,再将柠檬叶用刀切细,放入食盐拌匀。淡黄色的鸭(鸡)皮上沾满细碎的柠檬叶,清香、鲜美、微酸的口感让人难忘。
边境风情的美食印记
已有数百年历史的铁厂腊肉是麻栗坡一张响当当的饮食名片。每年腊月宰杀的年猪,用红薯、芭蕉芋和山上的野菜喂养,吃得十分生态。选择最精华的猪腿和“三线肉”腌制。腌好后晾干水分挂在火塘上烘烤,直到把肉熏到蜡黄。铁厂腊肉吃法多样,切成大块用小火慢煮,熟后捞出切成薄片配糊辣子蘸水,或直接切片炒蒜苗或竹笋,瘦肉还可以火烧捶成“干巴”……不论哪种吃法都香气扑鼻,烟火味十足。再配上铁厂生产的白苞谷面饭、水豆豉,吃得不想再回大城市。
古树茶的宁静致远
麻栗坡县生长着约3万亩、40万株古茶树。因生长环境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云雾缭绕、泉水静流,使得麻栗坡古树茶香、甜、柔。外交部还将麻栗坡古树茶纳入“国礼目录”,赠送给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的代表,受到广泛好评。
旅居的闲暇,不妨坐下来享受一杯麻栗坡古树茶。在葱茏深秀之中,吹着山间的微风,细品一口,柔甜于心,蜜韵花香缓缓蔓延,耳边是瑶族姑娘的甜美笑声和银饰叮当作响的声音。
麻栗坡,一片承载着岁月与深情的土地,静候每一位探寻生活真谛的旅人。在这片土地上,人们遇见最真实的自己,宁静之处尽显生活的诗意。
记者 缪欢 文
文山文旅 相约老山 映象文山 视听广南GNTV 图
黄明耀 视频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王楚云
审核 杨奥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