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张映录:陇南三日游

2024-11-02 来源:独旅网

穿越时光的文学之美

品鉴文字之美与诗韵之魂

墨香悠远纸短情长

现代作家文学

编辑/审稿:

圣湖雅韵

疫情解除的这几年,人们前往甘肃省的官鹅沟、扎尕那短途游玩的人很多,我也曾心动了过,但始终没有行动。2022年我在中央台偶然看到介绍扎尕那自然景观的纪录片,被那美丽的景观所迷惑,也下定了去扎尕那游玩的决心。但一直没有成行。今年八月底,与堂哥映盛相约,在川垣现代国际旅行社报了名,终于在九月十日教师节这天出行了。

在九月九号接到旅行社的电话,叫我俩在十号早上七点四十前坐车到米拉湾高速路口等待西宁的来车。我俩六点半出发,没有坐车而是徒步来到米拉湾高速公路口。不见有车,等了一会,七点五十分我俩坐上了从西宁下来的旅游大巴。原来我们这次去的是拼车,有西宁的、贵德的、民和的,还有两名据导游说是福建的,一名司机,一名导游,加上游客一共十九人。我们民和的四人,除了我和映盛哥,还有两名是夫妇。后上车闲聊中得知,也是退休老师。

等我们坐上车后,又上了高速。一直向兰州方向驶去。导游说;按行程,今天中午到达宕昌县,吃过中午后到官鹅沟。坐上车,我就迷糊起来。车过了兰州,我看看车窗外,不知到了哪里?看着路边的路标,是在往定西方向行驶,果然不长时间到了临洮。在以后的几个小时里又经过了漳县、岷县。看看车窗外的地形地貌,和我们这里差不多,都是黄土高原。而到了陇南,则多是石山峡谷,大巴车时而在峡谷中穿梭,时而又绕上山岭,时而则钻入山洞。虽然我对甘肃定西、陇南这里的地形地貌不太熟知,但这里确实人杰地灵,是文人豪杰、军阀权贵出生之所。如,董卓就是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是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还有明代文学家杨慎,他是定西市西关人,他以《世说新语》和《筹笔驿文集》等著作著称于世。近代著名画家苏铁山,他是定西市岷县人,被誉为“中国当代山水画第一人”。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是定西市岷县人,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曾任枢密副使和宰相,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定西航天员唐胜杰等等,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养育出伟大的名人——我脑海中思索着。

不知不觉到了下午两点,也到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宕昌县。导游把我们带进一家饭馆,很快吃上了午饭,是八菜一米饭。我们在大巴车上颠簸了一上午,肚子也饿了,这顿饭吃得津津有味。

吃了饭,又坐车上路。原来官鹅沟大景区大门(售票处)距离县城仅四公里,经过售票处即进入景区,景区大致分为外景区、主景区和内部森林三个区域。

我们来到外景区,导游去买票,我们在售票处旁边的广场转悠,只见一只巨大的乳白色天鹅展翅飞翔的造型图案横空架在景区门上,成为景区入口的标志建筑,这体现了官鹅沟的“鹅”,很有创意。我们在此拍照留影。少许,导游拿来门票,大家又坐上大巴车进入,一直到通天门服务中心(也叫通天门停车场),这一段有十二公里的路程,下午三点四十我们下车,后又乘坐景区的观光车到主景区。主景区从通天门服务中心开始到官鹅天瀑景点处,也是大多数游客主要游玩的地带,主景区大约两三公里,只能步行,单程约需一小时左右,这一段以瀑布和峡谷风光为主,同车的人在这里都走散了,我和映盛哥徒步进入峡谷。峡谷两旁怪石嶙峋,时而倒立,时而凹陷。走着走着,看见一股龙须一样的瀑布从半山间流出,下面立着一块大石头,刻着“龙涎瀑”三个楷书大字,再详细看看龙涎瀑从悬崖上一个扁圆形山洞中徐徐流出,在空中扬扬洒洒,随风飘舞,最后流入河谷,颇似龙口吐涎,名副其实的“龙涎瀑”。我俩欣赏了一会,继续前行,又有一处瀑布从高耸的断层壁如刀劈一般,半崖间一处溶洞,一股清泉自洞中流出,飞流直下,为一处典型岩溶水体景观,这个就是“龙洞瀑布”。在这里仰头看瀑布,一种别样的情趣跃上心头。

我俩边看边走,忽然山峡一下子变得特别窄,这里水流湍急,两侧岩壁以近乎垂直角度直插云霄,同时又幽深曲折,形似巨龙游走,因故得名盘龙峡。盘龙峡是由湍急的官鹅河历经亿万年时光冲刷切割岩石形成的峡谷地貌,全长一百多米,峡谷最窄处仅有二十余米,因两侧岩壁高达百米左右,峡谷内日照时间极短,任何季节进入盘龙峡都是寒气袭人,但阵阵寒气更能让您对鬼斧天工的自然造化叹为观止。

走过盘龙峡,又来到虎啸瀑,这里瀑布自绝壁高处轰然喷出高达十余米,宽近两米,飞流直下,吼声如雷,气势磅礴,恢宏壮观。随着峡谷的不断深入,九叠瀑、虎口瀑、白天鹅瀑等大小长短不一的瀑布点缀其间,其中官鹅天瀑又叫官鹅飞天大瀑布,瀑布高几十米,水量很大,非常壮观。

实际上,在官鹅沟最主要的景观就是各种形态不一瀑布了。有长的短的,高的低的,粗的细的。而各种各样的瀑布又被形象地命名吸引人。这是官鹅沟的一大特色景点了。

当然除了各式各样的瀑布外,沟内山岭重叠,幽谷纵横,青山碧水,奇峰怪石,草甸雪山,湖泊激流,古木参天,沟两边的悬崖峭壁上有许多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的岩石构造,被专家誉为最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公园”。只可惜我们游览的时间有限,走马观花式的来到通天门处就返回了。

虽然在官鹅沟只逗留了短短的几个小时,但那雄奇幽深仰不见天的峡谷绝壁,飞流直下玉珠四溅的悬泉瀑布,还有原始森林里的各种奇花异草。山奇水秀,林茂谷幽,粗犷中蕴细腻,豪放中含温婉,处处都是山水画,四季皆胜,处处为景。那风景区原始古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风景如画。景区内山岭重叠、幽谷纵横、青山碧水、奇峰怪石,瀑布飞溅、草甸雪山、湖泊激流,古木参天,野趣横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怀着意犹未尽的心情,坐车回到宕昌县,住进“华辰宾馆”,因为这晚上旅行社没安排团餐,我俩在街道边吃了一碗面片就回宾馆。一天的奔波,很快就入睡了。

九月十一日,早早起来,到宾馆对面的一家包子店吃了几个包子。七点半出发了。按照行程,这天要到扎尕那,同时在去往扎尕那的途中要经过腊子口遗址。

大巴车在峡谷间行驶,峡谷时而宽、时而窄,但两面的山坡都很陡峭。

在九点左右到腊子口。我们的车在腊子口战役遗址处停下来,正是:连绵青山之间,一道天堑乍现——这便是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境内岷山深处、红军长征最后生死关口的天险腊子口。腊子口位于迭部到岷县的公路边上,是一处地势极为险要的峡谷隘口,周围群山耸列,峡口如刀劈斧削,腊子口河从中奔涌而出。

我们下车后,来到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这座纪念碑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0年8月21日为腊子口战役纪念地修建,1993年由迭部林业局出资重建。纪念碑南、西两面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字“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北面镌刻着省人民政府对腊子口战役的简介和对革命烈士仰慕缅怀之碑文:“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我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瞻仰了纪念碑,然后随着游人走到“腊子口”。腊子口为藏语的转音,原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这里是四川通往甘肃北上的必经之地,因隘口宽仅八米,两边是陡立的悬崖绝壁,中间是水深流急的腊子河,本为天险,加之构筑有碉堡等防御工事,被称为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在腊子口最窄处有一座拱形桥,在桥头对面悬崖绝壁上刻有大大的宋体“天险腊子口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紧跟毛主席”三行标语,旁有一座碉堡,再细看刻有标语的石崖被子弹和炮弹打过的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坑,密密麻麻的像筛子。可见当年在这里战斗的激烈与残酷了——说实话,我对腊子口战役的历史不甚了解,回家后专门在网上查了一下,这才知道: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此次战役,红军突破了长征中的最后一道关口,为顺利进入陕甘地区开辟了通道。

在腊子口我们做了一次红色旅游,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十点多,我们离开腊子口,又在山沟沟的公路间穿行,大约走了两个小时,在十二点到了扎尕那景区。

扎尕那:世外桃源,被地理学家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蛙乡,海拔3000—3300米,周围最高山峰海拔4500米。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

我们在景区旁边的一家饭馆吃了中午饭,又上车走了一会,才到了“真正的景区”,这里却是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只见山脉连绵不断,巍峨壮观,山脚下的山村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眼前,据说这里由“四村一寺”组成(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代巴村、拉桑寺)。因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入选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这里的国家地质公园达日观景台,其中达日村附近,海拔较高,视野开阔,景色宜人,登山观景台可以俯瞰扎尕那全景,更是观日出、晨海、云雾的好地方。真是人间仙境。

虽然从景区坐电瓶车直至一线天只有三四公里路,但有几处景点也很奇特。

首先是入口处的大石门。大石门是两峰并峙成“门”的。在扎尕那的入口群山环绕,仅有一条道路与外界相连。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正北巍峨恢宏、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

进入大石后,就到了老虎嘴,这里山形如老虎嘴巴的石洞。其实就是路边山崖下一个裸露的巨大石洞,里面凹凸不平,深浅不一,很像老虎的牙齿、喉咙和舌头,古称之为老虎嘴。

走了一段路,下车就到了一线天。一线天,鬼斧神工。从扎尕那景区牌坊进入洮叠古道,溯溪而上,看到一峡谷两端骤然收窄,河水在“门”侧奔流,一堵石门名为一线天,一线天中间那根石柱像一个惊叹号,又像蟒蛇出洞,流水淙淙作响,鸟儿鸣叫。坐交通车穿行在蜿蜒狭窄的景区公路上,峡谷中空气清新,青山翠林,满目郁郁葱葱,风景秀丽宜人。山谷间浓荫密布,青翠欲滴;水流淙淙,奇幻瑰丽。

到了一线天,我们就下车往后走,耳内听着汩汩流淌的山水,眼睛不住地观赏着奇峰怪石,很快就走出了峡谷。转而来到仙女滩,高山草甸。这里是扎尕那的精华景点,这里是一片被密林包围的高山草甸,草坪与远处青山背影绝美如画。附近村庄都像一幅画一样,而且草原很大。仙女滩是在大片山峰下的草坪,非常漂亮。这里还有一处观景台,在观景台可以看到整个村庄和后面奇幻岩壁的全貌,所有的房屋都是古老的木质房顶和土墙建筑,显得古朴安详,在崖壁包裏之下构成美丽的画卷。要是长期住在这里,每逢晨起日暮,云雾伴着炊烟,缭绕天际,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下午五点左右,太阳西下,我们又在扎尕那停车场坐上回程的车,无限留恋的离开了这美丽的人间仙境。

按照旅行社的行程,这晚上在草原举行藏风情篝火锅庄晚会,所以我们坐车两个多小时,来到草原上。一连几天在陇南和甘南的山沟中行车,猛然到了大草原,视野开阔起来。导游说:这里是四川境内的若尔盖大草原。“若尔盖大草原”——我心中一惊,这里就是红军当年过雪山草地的草原,《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不由得放眼四望,想寻找红军当年经过的路线——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甘肃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红军行走的情景。

在草原上,我们品尝藏式土火锅,然后在圆形帐篷里放起了煹火,跳起了锅庄。

夕阳西下,我们又坐车来到郎木寺,晚上住郎木寺的一家叫碌曲达吉的酒店里。这里是郎木寺镇,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一个小镇。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小溪虽然宽不足2米,流水也不太大,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小溪的北岸是郎木寺,南岸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属于甘肃的“安多达仓郎木寺”和属于四川的“格尔底寺”就在这里隔“江”相望。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着。我们所住的酒店就在这个小溪旁边,是甘肃地界,出门只有几十步过一小桥就是四川。我和映盛哥,当晚就从酒店出门,到桥那面逛了一会儿。第二天早上,我们又到桥那面的一家饭馆吃了早点。正是晚上住在甘肃省,早饭吃在四川省。

我们在郎木寺的四川饭馆吃了早饭,又坐车出发。在沟沟洼洼的公路行驶,山形由崎岖不平逐渐变得平缓,继而又进入了草原。八点半,车司机对大家说:到了甘南桑科草原。大家都把头转向车窗外,在车窗里欣赏着大草原的美景。我们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脉,大片广袤无垠的草原在秋色中像一大片黄灿灿的大地毯。

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境内。桑科草原属于草甸草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七十平方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这里草原辽阔无际,是一处极为宝贵的自然旅游景区。据说这里设有藏式帐篷接待站两处,每年7-9月搭起藏包,为游客准备新鲜奶茶、糌粑、藏包、手抓羊肉等藏区特色风味,还为游客准备了马匹、牦牛、射击篝火晚会等草原旅游节目。游人在这里可以尽情体味神秘淳朴的藏族风情。可惜我们这是在初秋时节,旅游淡季,没有了游客的热闹。

八点左右,车停在一处叫郭莽的地方。这里是一处景点,叫郭莽湿地,郭莽湿地是郎木寺到合作途中的一个开放式景点,就在公路边。在这里停车驻足,一眼望去,无垠的草原,天高山远,水草丰美;弯弯曲曲的河流,纵横交错,九曲回转;漫山遍野的小花,姹紫嫣红,争相怒放。

草地上一条500多米长的木栈道通往观景台,我们走到观景台上。观景台上有三只黑颈鹤的雕像,昂头引颈,展翅飞翔,为这个地方增添了些许的仙气,许多游人在这里照相留念。我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满目西北草原的豪放,令人荡气回肠。站在观景台上,眼前弯曲的小河,好似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观景台矗立着大型丹顶鹤塑像,由于拥有非常优良的生态环境,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丹顶鹤和其他水鸟在这里栖息。而塑像的正前方是弯弯曲曲的河流与村庄。这里是欣赏夕阳照射河曲的最佳观景地。

随后,又上车出发,在美丽的桑科草原上行驶了大约两个小时,十一点多我们来到夏河县拉卜楞寺。在这里导游把我们领到一家面馆,大家吃了一碗加肉面片——这是这几天来我们吃的一顿最可口的午饭了。

饭后,我们开始参观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拉卜楞寺下设六大学院,其中一个显密学院,五个密宗学院。有四十八座佛殿和昂欠(活佛住所),五百多座僧院的庞大建筑群体,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安多地区有“卫藏第二”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据说鼎盛时期,僧侣达到四千余人。

十二点半,我们在寺院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拉卜楞寺里。讲解员带我们参观了佛殿、“拉康”(佛寺)、讲经坛、藏经楼等几处较为著名的殿堂,还详细地为大家讲解了佛教文化、塑像情况。可惜我对藏传佛教知识知之甚少,讲解员的话我好多都听不懂。只是跟着转个一圈而已。算是拉卜楞寺一游了。

下午两点二十结束了拉卜楞寺的旅游,也结束了这次三天的旅游行程,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作者简介

张映录,男,汉族,1966年1月生,青海省民和县人,小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民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代作家文学》微刊签约作家。

《现代作家文学》 微刊团队

《作家文学》创作基地团队

显示全文